Hook模型

冰岩作坊 November 1, 2022

先来几个很痛的问题:

距离你上次点开微信过去了多久?

距离你上次刷微博过去了多久?

今天打了几局王者?

今天刷了多少次抖音?

……

再来几个典型的场景:

在走路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在排队的时候,在摸鱼的时候,在睡前的时候,你都在刷什么app?

……

你会发现,你总是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点开那些你最为熟悉的互联网产品,开始消磨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又到了凌晨两点。

或许,你已经对这些产品“上瘾”了。

别紧张,这不是什么多坏的事情。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我们为何会对这些互联网产品“上瘾”?这些互联网产品怎么样让我们“上瘾”?

今天来介绍一下hook模型。

什么是Hook模型?

Hook,即钩子,有吸引人的东西之意。

Hook模型,是由《上瘾》的作者尼尔·埃亚尔、瑞安·胡佛提出的一种产品设计方法。核心内容是如何让用户对产品“上瘾”,也就是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

其包括四个要素:

触发(Trigger)

行动(Action)

奖励(Reward)

投入(Investment)

1、Trigger 触发

触发,hook模型的第一步,即让用户开始使用你的产品。这需要给用户一个触发点,从而让其拥有使用产品的动机。

触发主要分为两类:

1、内部触发

内部触发更多从用户侧出发。如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用户的心理因素等。

2、外部触发

外部触发侧重于外部的因素,即产品提供的因素。外部触发主要有四种:付费型触发、回馈型触发、自主型触发、人际型触发。

 · 付费型触发

通过广告等付费渠道吸引用户下载app,如各种洗脑魔性的广告,你一定会记住58同城。

 · 回馈型触发

如通过微博热搜、推文等较为正面的推送。各种高质量的你以为是软文的推文刷到最后发现这是广告,便是如此。

 · 人际型触发

通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触达到各种用户。最简单的例子便是拼多多。

 · 自主型触发

通过产品自身的消息push、活动推送、订阅等形式触达用户。

2、Action 行动

行动,即触发用户后希望用户完成的行为。为了让用户完成期望达成的行为,产品会降低门槛,减少实现闭环的路径,让用户花费尽可能低的成本、通过尽可能少的路径完成行为。

一句话来说,用户开始行动、完成任务需要满足拥有充足的动机和具备足够的能力两个条件。

3、Reward 奖励

奖励,即在用户完成任务之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就像写完作业就可以获得玩半个小时手机的奖励一样,产品也会在你完成任务之后给予你奖励,不会让你觉得之前花的精力都白费了。游戏里的奖励机制最为丰富。打游戏通过一关后,往往会给予你一些金币或道具,亦或是一些成就或称号,从而起到激励你继续玩下去的作用。

有效且高效的奖励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是单一的。如果每一次给的奖励都一样,并且也没有什么多大的吸引力,或是并不会对用户产生多大的好处,久而久之用户也不会持续使用下去,不会形成“上瘾”。比如说,写完一门课的作业,每次都奖励你看十分钟新闻。你更想要的可能是玩十分钟手机,打十分钟游戏,累了的话也想睡十分钟觉,这样你才会更有动力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每次都看十分钟令你昏昏欲睡、毫无兴趣的新闻。

最佳的奖励是多变的、随机性的、不可预测的奖励(variable reward)。这样自然会调动用户的好奇心和渴望感,也不会让用户久而久之对一成不变的、单一的奖励感到麻木和无聊。考试成绩想让爸妈看到,也会想挂在年级的榜单上让所有人看到,想拿到爸妈给的奖励,同时也想拿学校给的奖学金,也是这样的道理。

无穷的多变性,是维系用户长期保持兴趣的关键。

美团成长中心设置的多种奖励

4、Investment 投入

投入,简单来说就是让用户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其中。用户对产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对产品的依赖性越高,越会形成“上瘾”,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此外,用户在使用产品中,投入的形式通常是多种多样的。玩游戏买个皮肤,投入了金钱;网购买衣服花费两小时,投入了时间和精力;拼多多拉好友砍一刀,投入了社会关系……投入的成本远远不止时间和金钱。

这就是沉没成本的问题。

当用户意识到自己投入的成本有多少后,便不会轻易地说弃就弃了。

所以,产品会通过各种手段吸引用户持续深入地使用,也会把用户投入的成本以“成就”的方式展现在用户面前。比如当你成为大V后,你拥有了成千上万的粉丝,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博主。粉丝的关注、获得的名气便会转化为你持续产出的动力。

举个例子——不背单词app

虽然学习类产品多种多样,层出不穷,但是除非拥有很强的自制力,或是已经养成了习惯,很难长时间坚持下去使用一个学习型产品。

在如此之多的背单词产品中,不背单词脱颖而出,巧妙地让用户对学习合理地“上瘾”。

Step1 触发

你是一个想要寻求一款背单词产品的大学生。你对比了许多款同类型的产品,最终选择了不背单词。

你被同学推荐而来,你被其简洁直白但是又不失美观的界面吸引,你被其组队背单词、和好友互勉的功能打动,你认为其独特的拼写功能可以更高效地帮助你记忆单词,你觉得其丰富的词典功能、拓展词汇可以帮助你更加深入地学习。你决定试一试,下载了不背单词。

Step2 行动

此时你已经下载好了不背单词,并且点开了它,开始了你的初次使用,迈出了第一步。不背单词引导你完成基本设置后,你就可以开始使用它背单词了。

Step3 奖励

背完了单词后,不背单词贴心地提醒你获得了多少金币,你既获得了学到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又在物质上获得了奖励。准备再背下一组后,它提醒你还有单词没有复习,先复习再学习新单词会有奖励,于是你点进了复习。

积攒的金币可以兑换各种付费功能,如果使用时间够长、积攒够多的话,甚至可以花很少的钱兑换到终身大会员。你被此吸引,决定一定要好好背单词,争取白嫖拿下会员。

Step4 投入

你已经持续使用了一段时间,渐渐地由于生活中事情太多,偶尔会忘记背单词打卡。需要复习的单词逐渐增多,再不背就真的复习不完了。

为了督促自己,你参加了组队背单词活动。组队背单词活动给你设定了要求,要求你在组队的两周期间最多漏打卡一次,每天背单词时间最少达到15分钟。达不到要求,你和队友都无法获得奖励,小组会自动解散。你背负着自己背单词的任务,也背负着和好友的友情,从最开始的经常忘记打卡,到没空的时候就点开背个单词,养成了一种背单词的习惯,最终完成了两周的打卡任务。

在不背单词的仪表盘里,你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背单词的状况。看见自己背了这么多单词,连续打卡了这么多天,你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决定要坚持下去,努力背完这一本词书,养成每天打卡的好习惯。

总结

实现hook模型可以简单概括为:

引导用户使用 → 用户采取行动 → 给予用户一定的反馈与激励 → 投入沉淀,减少用户的沉没成本 → 持续使用,形成循环

hook模型的应用其实随处可见,毕竟每天“上瘾”的app从来都不止一个。前段时间爆火的羊了个羊,也是很巧妙地拿捏了人心,让所有人都欲罢不能,沉迷其中。

所以,对产品上瘾了,不一定是什么坏事,也不是自己自制力太差的原因。身为产品经理,谁不希望自己的产品是人人使用、人人上瘾的“爆款”呢?

资料参考: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

《上瘾》[美]尼尔·埃亚尔 / [美]瑞安·胡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