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前两天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个帖子,分享来自一位字节的产经,内容是她所认为的成为一名合格产经需要经历的步骤。
学习产品经理基础知识:包括产经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工作内容、需要能力、产品方法论;
学习产经常用工具:包括原型图工具、流程图工具和思维导图工具;
学习产品方法论:包括竞品分析、用户画像、用户研究、需求分析、用户留存模型、增长模型;
学习数据分析和技术概念:包括excel、sql和python,数据分析的思路,如何在具体问题和业务中应用;
做一个产品项目,输出作品集:项目内容包括竞品分析报告、产品架构、原型图、需求文档;
提升产品思维和逻辑能力:不断拆解产品app,思考逻辑。拆解维度包括产品定位、目标用户、核心业务逻辑、产品功能架构、功能点分析、数据表现、迭代路线、关键运营点、用户反馈。
1 为什么使用数据报表
数据报表是产品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能帮助我们梳理业务数据,精细化管理,发现问题并预测发展趋势,从而提升运营效率。
2 为什么要治理数据报表
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可能会遇到后台处理超时、响应失真或前端渲染卡死等问题。数据查询效率受到数据表数量、字段数量和数据量的影响。无效数据的累积也可能干扰我们对产品状况的判断,影响决策的准确性。
3 如何简化数据报表
原则一:审视数据的必要性
在设计数据报表时,我们往往面临是否包含某项数据的抉择。为了避免报表中充斥着冗余数据,我们应当坚持仅纳入那些对业务有实质性贡献的数据。具体来说,数据的价值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评估:
业务总结价值:数据是否能够反映业务的整体发展和健康状况,如用户增长或交易流水。
运营指导价值:数据是否能够为运营决策提供明确的方向,例如轮播图的点击率或产品的转化率。
产品迭代参考价值:数据是否能够为产品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如AB测试结果或用户行为追踪数据。
原则二:考量数据的时效性
在处理数据时,我们并不总是需要最即时的数据。例如,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分析过去一周的用户增长趋势,那么可以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排除当日数据:由于当日数据可能会因各种因素而波动,因此可以将其排除在统计之外。
利用历史数据稳定性:对于已经过去的数据,由于它们是固定的,可以预先进行统计并存储,从而减少每次查询时的计算量。
原则三:分层次展示数据
在面对大量数据时,一次性展示所有数据会导致报表难以阅读,同时也会增加系统的负担。因此,可以采用分层次展示数据的方法:
数据分割:通过分页或分步展示,避免一次性处理过多数据,提高报表的可读性。
选择性展示:允许用户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查看数据,如只关注特定渠道或时间段的数据。
但也许你并不需要同时查看50个渠道的数据,你可能只是关注资源总量前5的渠道,或者只是想看一下刚开拓的几个新渠道的资源总量曲线,这种情况下,完全不用去统计所有渠道的数据,可以设计一个渠道的选择器,在选择了渠道之后,才去统计对应渠道的数据,对于没有选择的渠道,则无需统计,这样的设计也可以有效降低系统处理数据的压力。
原则四:合理安排数据的获取时间
对于数据的导出和下载,我们应当考虑系统的处理能力,避免因数据量过大而导致的性能问题:
时间范围限定:在导出数据时,询问用户所需的具体时间段,以减少处理的数据量。
异步处理:对于大批量数据的导出,可以采用服务器异步处理的方式,用户在操作后可以继续使用其他功能,待处理完成后再进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