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运营的过程中离不开一个词—用户运营。> 用户运营的核心就是开源(拉新)、节流(减少流失)、维持(提高用户活跃和留存)以及转付费。当然,你也可以粗略地理解为“以用户为中心”开展的运营活动。那么对于一个公众号而言,用户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传统的互联网产品而言,用户又意味着什么?在本篇推文将会着重聚焦于一个公众号的用户运营策略,以内容生产主体的视角解读用户运营。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公众号运营存在用户的概念吗?通常我们会将有阅读行为的用户成为读者,将有订阅行为的用户称为粉丝。对于公众号而言,粉丝的订阅行为类似传统产品中拉新的概念;而节流则对应的是减少粉丝的流失;维持体现在读者、粉丝是否会在评论区、后台等场景活跃互动。而当一个公众号长期运营,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粉丝群体,内容也变得复杂多变时,用户运营就显得非常必要了。面对不同的读者,内容生产如何能够尽量覆盖到尽可能多的读者群体,又如何维持不同群体的阅读习惯?面对互联网多变的内容形式该如何进行内容生产上的调整和迭代?这是一个大体量的公众号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1.围绕“用户价值”展开的精细化运营。
任意一项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都需要对于其用户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和维护,以便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当一款产品的用户规模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时,一定也需要想方法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其用户价值的最大化。所谓用户运营,是不是用户数量越多越好?当然不是。用户运营的关键是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对于公众号读者而言,用户价值不仅存在于单篇推文提供给的情绪价值、信息价值和实用价值等,还存在于读者对公众号的整体期待。影响力越大的公众号,这份期待就会越来越沉重。如果仅以数量增长为目的进行用户运营,必然会在某一时刻流失大量有“期待”的用户。于公众号的长期发展不利,也无法使读者自发为公众号创造增益的价值。从精细化运营的角度,一个公众号的内容如果无法做到百分百垂直,就必然会有受到各种不同内容吸引而关注的读者群体。从地域、年龄、关注时长、阅读频率、好感度等指标可以对用户进行画像和细分,从而在内容生产的排期和选题上尽可能全面的覆盖读者群体。精细化运营的好处是,能够均匀的维持不同群体的用户的活跃程度,在众口难调中找到最佳更新平衡点。2.通过部分用户带动全体用户。
对高贡献值型用户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倾向性的运营,让他们持续活跃和创造价值,再带动其他用户活跃起来 –>在社交、社区、平台等用户之间较为容易发生关系的产品内部更为常见。对于公众号而言,大部分的带动现象发生在读者进行转发行为时,大多数都是“一次性”的二次传播,是局限在单篇推文的传播效力内的。所以想到达到“通过部分用户带动全体用户”的效果,需要一定质量的推文的产出,通过破圈传播吸引新的读者群体。当然,你也可以通过改变推文内容、探索新的受众群体等方式开拓新的读者。(至于能否留住他们,又是需要持续产出和思考的问题了)3.内容创作者的用户认知
一个内容创作者需要能够清晰的传达自己的思考或观点,这种带有创意成分的工作通常会夹带很多的个人主见。这个时候如何平衡所有读者和内容创作者的关系呢?可能读者的审美、观点与创作者有所出入,这个时候是内容创作者还是读者占主导地位呢?不妨先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 我们希望吸引到什么样的读者?
实际上的读者是怎样的一些群体?
你想要传达/影响什么?
当你能够想清楚这三个问题,上文中提到的问题就好像有了可解决的思路。当问题1与问题2的答案不相符时,问题3的答案就可以介入其中。如果我的目的是想要增加影响力,让观点或者思考产生一定的影响,那我要考虑的就是:1.能否吸引到我希望吸引的读者;2.能否让与设想有差异的读者读完后想期望的读者画像靠近?这也是内容生产面向的用户运营的魅力所在。比起传统互联网产品,内容是天然的具有“影响力”的。信息在输入输出的过程中,能对信源和信息传输对象产生影响甚至改变走向。
**-后记-**感谢你读到了最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容生产都被我视作单一的表达与输出。有时候,我会问自己,公众号的内容生产乃至其他社区平台的视频与图文,和传统的内容生产比如小说、杂志有什么区别?在逐渐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我发现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生产已经不再是创作者单向的作品,而是在一种超越时空的网络交互中共同铸就。这是内容生产发展至今独特的变化,也让未来的内容生产形式充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