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

冰岩作坊 April 11, 2023

《设计心理学》中写了设计中与人相关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对应的设计原则,接下来分享一下                                                                                   一.设计者当遵循怎样的设计原则

可视性

所谓可视性原则,就是日常用品需要人们操作的地方必须显而易见,要给人传达正确的信息

例如乔布斯的iphone设计(如图1),不需要说明书人们都可以轻易上手,人们看到手机里面简洁易懂的图标,以及简单便捷的操作,很快就可以熟悉怎么操作,而糟糕的设计刚好相反,它所设计的产品操作让人难以理解,而且还依赖长长的说明书,使用和操作学习显得非常麻烦,会十分影响人们使用的心情。

图一图二

自然匹配

作者指出某种特定产品与某种操作的自然匹配原则,顾名思义即不同产品或功能部位之间的使用操作应该有所区分,不能让人混淆操作。

比如常见的电冰箱(如图二),通常由冷藏室和冷冻室两个功能区组成,但如果它只采用同一套温控器和制冷系统,虽然在两个功能区设有不同的控制按钮,但会带来困惑:是否调了冷藏区会影响冷冻区设置?当这种困惑变成现实,就会极大影响用户体验和产品口碑

预设用途

设计的时候要考虑产品的预设用途,即物品各个交互功能应当易于理解。

像人们看到按钮就知道是要按下去,要让用户产生固有习惯,无需操作说明。而且,产品的使用方法不能太多,功能也不能太多,不然会让用户混淆。像一个功能完备,并附带几十页使用说明的洗衣机,是无法捕捉到用户耐心和注意力的。例如MODIFY系列按钮 设计师将人们对五种触觉操作(转动、拉动、翻转、推动、按下)的直觉认知与按钮的形态设计相互关联,借助于语义学原理帮助用户对不同按钮的形态所包含的操作意义进行解读和心理暗示,引导人们借助直觉认知对日常生活中的边缘行为进行易用性操作。如今,将直觉、语义、视觉心理、行为等要素进行整合研究,对不同操作要求的按钮进行语义设计。

反馈原则

即强调物品操作应该能够迅速地、即时地、优质地反馈给用户,使用户得知自包操作所得到的结果。一个好的反馈设计,能够大大的减少用户的使用成本 。

比如等电梯的时候,乘客会不停地按上或下楼的按钮,这正是因为这些设备装置,往往缺少信息反馈。受人体自身神经系统的影响外界信息的反馈必须是即时和有效的,否则会令用户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是放弃使用。像外卖派送或者是打车app中骑手车辆的位置实时更新会让用户能够及时了解情况。

 二.用户心理学研究对设计的启示

用户使用产品时,会面临两个心理鸿沟

 一是执行的鸿沟,即用户试图弄清楚如何操作

二是评估的鸿沟,即试图弄清楚产品操作的结果

设计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用户消除这两条鸿沟。如果某个产品,让大部分用户都产生自我能力怀疑和放弃使用,那么它无法称为好的设计。诸如水龙头、炉灶、洗衣机等日常用品,这些往往是没有复杂的内在结构的,那么当这些物品让用户难以使用的时候,这些困难的诱因多是因为设计本身,而不是使用者的问题。

大脑处理信息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本能层次,就是一些本能的生理反应,靠感知去理解事物。

第二个是行为层次,就是意识到行为,但不清楚细节,以及其他掌握的完全熟练的技能。

第三个是反思层次,就是有意识的认知。设计师要关注所有层次,并将反思层次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反思是有意识的过程,能产生持久性的情绪。

本能 行为和反思成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对用户体验产生重要影响对于设计的的启示考虑

1.有哪些可能的操作?

2.如何才能建立操作意图与操作行为之间的匹配关系?

3.具体如何操作?

  1. 用户如何知道系统是否处于期望的状态?

  2. 如何建立系统状态与用户解释之间的匹配关系?

  3. 用户如何知道系统所处的状态?

从而设计出好的产品,让用户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

三.提高设计与用户知识的匹配度

知识往往是同时储存于头脑中和外部世界里

生活中对知识具有高精确性和完整性要求的场合较少,人们通常无需储备高精确性的知识,人们所需要的是结合外界的与头脑中的知识来做清楚的决定。外界存在着众多物理或自然的限制条件,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类行为,每类产品往往也具有不同的物理特征,从而让产品和产品间形成了显著的限制关系文化规范和习俗这类人类后天习得的知识,实际上也在无形中形成約束,降低了人类对于特定产品产生其他行为的可能性。

对日常生活中不同性别用户洗衣行为和心理需求的比较研究,借助于符号学原理和语义学应用,分别设计出男性和女性使用的不同洗衣液产品。设计解决方案借助于具有鲜明符号特征的形态、色彩、材料、线性,以及洗衣液香型等,暗示男女性用户不同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习惯,从而引导其不同的消费使用行为。

运用设计来引导用户行为

通过对人们日常阅读书写行为习惯的研究,设计师借助于形态语义的转换,将笔和书签进行整合设计,使其转移到特定的阅读情景中。人们拿起笔,将其放在书中并合上,笔被夹在了书中,在书不突起的情况下用户也能通过视觉提示感知到这支笔和上次书写或阅读停留的页面。通过一支笔所带来的心理体验引导人们在阅读书写过程中对无意识行为的构建               

强制功能

在设计中,设计突出物品的物理约束,即限制行动,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差错蔓延,从而避免进一步结果的产生,可以有效预防不当行为的发生。在一些特定的产品领域,强制功能能够极大保障用户和他人的安全,比如汽车驾驶中的身份确认,只有当司机取得特定的认证后,才能驾驶汽车上路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一些设计元素,通过文化中的惯例行为,以及以声音作为意符这两种方法,来纠正用户的使用行为,让用户得到操作反馈,增强产品使用过程的可视性和可行性,进而增加用户信心。

情绪干预

人性化设计能够对人的心理和情感进行积极的干预和重塑。引导用户心理的积极反馈,并有助于自我意识与情感的重塑。

据统计,医院里有将近80%的儿科患者需要服用镇静剂才能做核磁共振检查。飞利浦公司在设计儿童核磁设备和检测空间时,借助于体验设计和服务设计方法,将MRI机器转变成一个孩子们对冒险故事的体验情境,患者在其中扮演主角。设计团队借助于多媒体投影技术,在机器的外部和房间中构建了海底探险等不同的游戏情境,并为技术人员创建了故事脚本,以引导儿童患者进入故事角色。通过设计,孩子们把一直被认为是严肃、恐怖的医疗检查当成了一次游戏,以更为主动和愉快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疗检查程序。借助于这种情感化的体验设计,服用镇静剂的儿童降到了10%。许多儿童医院的设计不但解决了儿童对医院的恐惧心理和家长的困扰,更营造出人文化、艺术化的疗愈环境,从设计心理学角度对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