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人是一名果粉,但我仍然会尽量对其客观评价。我并不认为苹果的所有产品或者服务都是优秀的,本文展示的只是我认为苹果的产品或理念中我认为可以借鉴的一些方面,也不涉及在苹果商业方面的探讨。欢迎大家大家理性讨论。
完美主义
对细节苛刻的雕琢
包装
乔布斯认为,漂亮的产品包装和展示也同样重要。人们会因为封面设计而评判一本书的优劣,也会凭借Mac的包装盒来判断它的好坏。至今苹果仍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设计包装这件事上。字体
在里德学院的时候,乔布斯旁听了书法课,从而爱上了各种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以及合适的字距和行距。乔布斯始终坚持要为Mac的系统设计好看的字体。很多人并不理解,他们认为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但事实上Mac上各种漂亮的字体,推动了桌面出版产业的诞生。在使用Mac OS时,我觉得系统字体是它相比于其他的系统的很大优势之一。它与其他设计一同构成了Mac OS赏心悦目的体验。
苹果对于细节的雕琢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比德芙还要丝滑的系统动画等。受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做详细介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个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54y1i7jX?share_source=copy_web### 在看不见的地方也做到完美
乔布斯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一点:充满激情的工艺就是要确保即使是隐藏的部分也要做得很漂亮。乔布斯会仔细检查印刷电路板,并从美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评判,尽管这是用户看不见的地方。这里有个小故事:在麦金塔电脑最终的设计方案敲定后,乔布斯把Mac团队的成员都召集到一起,拿出一张绘图纸和一支三福笔,让所有人都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把这些名字刻在了每一台Mac电脑的内部。除了维修电脑的人,没有人会看到这些名字,但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知道那里面有自己的名字,就如同每个人都知道那里面的电路板已经被设计得尽善尽美了。
拆开一台iPhone或者Mac,你只能看到金属色和黑色,并且所有的部件以一种很紧凑又很严谨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尽管我们在正常使用时看不到内部的情况,但是iPhone的内部依然透露出苹果独有的简洁而有秩序的美感。
▲iPhone13 Pro Max 内部
▲三星S22 Ultra/S22 内部
拿来主义和借鉴式创新
在我的印象中,苹果是一个以创新驱动的公司。作为行业的领头羊,苹果的每一次创新,每一个新技术的运用,都会在行业内掀起一波浪潮。每年我们都在期待苹果给我们带来翻天覆地的创新,彷佛苹果必须创新才是正常的,没有创新我们就会大失所望。但是苹果带给我们的惊喜好像越来越少,”苹果创新乏力“的声音一直被提起。从iOS就可见一斑。“iOS越来越像安卓了”,其实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各家的手机UI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趋于成熟,iOS不再是那个天花板的存在,一众安卓UI也有很多值得iOS学习的地方。那么
苹果可以抄袭借鉴吗?Why not?甚至乔布斯本人非常推崇毕加索的一句名言:
“好的艺术家抄袭创意,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
让我们来看看苹果的抄袭借鉴史:
施乐PARC
施乐公司的帕洛奥图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常被叫作“施乐PARC”。施乐推出了小型个人电脑的理念,施乐想让小孩子也能轻松操作。于是,施乐PARC的工程师们开始研发友好的用户图形界面,以取代电脑屏幕上那些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命令行和DOS提示符。他们想到,可以把桌面的概念应用到屏幕上。屏幕上会有很多文件和文件夹,用户可以移动鼠标来点击自己想要使用的内容。在看到了施乐PARC开发的电脑样机(比如“奥图”电脑)采用了位图显示和图形界面,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Smalltalk之后,乔布斯开始谋划一项复杂的交易。施乐的风险投资部门想要参与苹果公司在1979年夏天进行的第二轮融资。乔布斯开出了条件:“如果你们愿意揭开施乐PARC的神秘面纱,我就同意你们投资100万美元。”施乐同意了,乔布斯经过与施乐的接触后,如愿以偿地见识到了施乐PARC的技术。乔布斯说:“就是它了,我们要把它变成现实。”
乔布斯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把施乐的图形化界面照搬到了Mac上。乔布斯和他的工程师们对在施乐PARC看到的图形界面技术进行了巨大改进,然后又将技术付诸实践。
- 施乐的鼠标有三个按键,结构复杂,每只造价300美元,移动不够平滑。乔布斯设计了一种简单的、只有一个按键的、造价只要15美元的鼠标,能在塑料面板和我的牛仔裤上正常使用。
- 施乐PARC的鼠标并不能用来在屏幕上拖拽窗口。而在苹果工程师们设计出的界面上,用户不仅可以任意拖拽窗口和文件,还可以将它们拖到文件夹中。
- 施乐的系统中,不管是调整窗口的大小还是更改文件的扩展名,用户都必须选择一条指令后才能执行操作。苹果的系统将桌面的概念转化为了虚拟现实,允许用户直接触摸、操作、拖拽和移动文件。
这不是博朗吗?
在Apple的产品哲学(一)中提到包豪斯式的“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对于苹果的产品设计的影响很大。有一家践行包豪斯设计理念的数码公司叫博朗,它的很多产品都成为了苹果设计的范本。
▲博朗 T1000 收音机与Mac ProT1000
▲收音机上的细节以及 G5 前面板设计
▲博朗 T3 便携式收音机与 iPod
▲博朗 LE1 扬声器与苹果 iMac
但苹果对于博朗的借鉴不是硬借鉴、瞎借鉴,也不是为了借鉴而借鉴。正因为博朗的设计理念与苹果相符,博朗对于苹果来说才有借鉴的意义。苹果的设计理念是一以贯之的,你今天还能在Mac上看到博朗的影子。
iPhone的诞生
2007年,iPhone 1.0 发布的时候,世界都沸腾了。因为它身上集合了太多颠覆三观的设计和技术,可是这些技术单拎出来看,很多其实并不是苹果自己发明的。
- 作为最大卖点之一的多点触控技术,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
* 虚拟键盘技术到iPhone发布的时候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 iTunes最早的创意也是来源于比尔·盖茨
乔布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将最合适的技术用最巧妙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做出了一款改变世界的产品。### 产品的点子是怎么来的
——从现有的各种产品中将别人的概念“窃为已有”,是一条捷径。
真正能从0到1创造新东西的人很少,我们不能因为概念上的模仿就否定概念之外真实有效的创新,也不要因为原创了一个概念就自以为天下无敌。
▲人人网的前身——校内网,看起来像汉化版的Facebook
“抄”本身也是一种逆向工程,需要对目标产品进行分析研究,揣测它到底满足了用户的哪些需求和信息处理流程。但是“抄”不是搞混搭,也不是做缝合怪。这里的关键是,你有自己的产品架构与思路,设计理念与风格,“抄”是为它们添砖加瓦,把你的构思实现得更好。但构思本身都靠抄的话,难免邯郸学步。
参考:《史蒂夫·乔布斯传》《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