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公众号运营的一个手法

冰岩作坊 November 18, 2023

运营以公众号为代表的内容平台,如何「传递自己的声音」至关重要。

无论是抒发情感以引起共鸣,还是表达观点以激荡思考,讲好故事都往往具有“点石成金”的功效。

在今天这篇推文,我想和大家聊聊,公众号运营里的「故事」。

故事的类型

根据长度和容量的差异,常见的故事类型主要有一句话故事、小故事和长故事。1.一句话故事顾名思义,在一个句号之内结束所要讲述的内容。这意味着需要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读者心里泛起波澜。

一句话故事对素材本身的生动性和独特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凸显「高光时刻」,主打氛围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

即使只有二三十个字的呈现,读者依然能感受到画面和情境。

以一句话故事作为主体的推文,往往需要「量」的堆叠。所谓量变产生质变,就像是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总有一片雪花,能融化在读者心里。

来源:公众号“ONE文艺生活”《“我喜欢闻室友的白袜” | 47个不对劲的人类》2.小故事

小故事的数量(通常是3-7个不等)和长度都没有硬性的规定,多是创作者根据表达的需求自由选择,但要根据故事数量合理分配每个故事的篇幅。

若一篇推文内含几个不同的故事,需要特别注意故事之间的差异性和故事排列的层次感。

前者强调每个故事聚焦的角度不同,不同的故事应是核心主题的不同层面,避免故事的同质化,以防造成累赘重复的阅读感受。

后者观照读者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心理,故事或并列或层层递进,但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有一条隐形的、统一的逻辑线或情感线埋在其中。

来源:公众号“我要WhatYouNeed”

《为了给情绪减负,工作日只敢刷小红书》

小故事+svg的结合可以为文章增色

3.长故事有的长故事侧重叙事,即根据具体的事实时间线,按照线性脉络进行叙述。有的长故事则更偏散文化、意识流,如藉由当前的某个现象或心境向前追溯,以发散的思维勾连起生活中所有与之相关的经历。无论风格如何,单纯的碎碎念或流水账式写作都是不可踏入的雷区。叙事过程里要有「思想火花」的迸发,疑问和思考融入其中。

来源:公众号“我要WhatYouNeed”

好的故事

1.真实感好的故事就像是从生活里脱落的切片,「哪怕我自己没有经历过,我也愿意相信它是会(已经)发生的」。填充起故事真实感的是细节。大而化之的概括性语言容易让故事流于悬浮甚至说教,读者难以产生「沉下去」的触动感。另外,创作者对故事进行加工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地为了主题而故事、为了情节而巧合,生硬的拼凑感会让虚构暴露。从对话里的用词、称谓、语气是否贴合人物身份到故事的逻辑是否符合常态,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细细推敲 。2.共鸣感共鸣感是「不管我自己有没有经历过,我都可以与故事中的人共情」,即读者能“get”你的内容。共鸣感要求创作者选择的话题具有普适性,能反映当下大多数人的状态与心理,而不是孤芳自赏,在狭小的圈子里打转。同时,写作手法的选择也会影响共鸣的强度。一般来说,第一人称比第三人称更能唤起读者的代入感;描写心理活动时使用平铺直叙的白话更加流畅自然;借助恰当的意象、比喻和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氛围,营造情境。3.价值感「读者为什么要读我的故事?」是创作者需要经常自省的问题。或是讲述了一个不常见的硬核故事,或是在大家的普遍经历里发掘了不一样的感触,或是文字足够真挚动人。运营拥有一定读者基数的公众号既不等同于个人化的日记写作,又不是雷同性的内容搬运,其生产的内容应当具有区分度和价值性。情感流戳中痛点,情感文挖掘深度,我们既要说出读者想说的,又要想到读者没有想到****的。换句话说,创作者总要给读者「多一点」的东西4.整体感无论推文里的故事看上去再怎么野蛮生长,它们的根必须得是同一个。故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故事的本质是分论点,用来阐释、支撑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情感。这就需要创作者在写下故事前思考清楚,这个故事对阐发主题是否有作用?如果有,它具体是从哪个层面导向主题?不同的故事叠加是否具有1+1>2的效果?故事之间、故事和主题之间应该紧紧融为一体。否则,读者很容易产生故事是故事、观点另起炉灶的割裂感。

| 后记-故事不相信技巧****故事是情感和思想的涌动,里面流淌着真实的生活和敏感的观察。好的故事是无法批量化生产出来的,故事也不该被概念、技巧、方法论一类的条条框框限制,切身地去感受、去思考、去表达才是通往故事王国的绿道。实践出真知。多看、多模仿、多总结,当然,最重要的是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