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群体用户特征
1.老年群体划分界限
按照年龄分段划分:45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为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人过50后,时间感觉走得就更快了。尤其是退休后,不再承担社会的功能角色,这种被时代遗忘的孤独感更加强烈。
2.适老化产品应用场景
经调研,老年用户对社交通讯、新闻资讯、生活购物娱乐这三类App使用频率最高。可以推测出老年用户在上网过程中最常用的功能是:出行需要(健康码、行程码)、医院挂号、银行业务办理、购买车票(机票、火车票)、线上缴费等。
网约车
****问题:首次使用app时如果未设置支付方式,可能会涉及跨多个app完成支付
医院挂号
多数老人只能在窗口排队,需要非常早到医院排队。老年高频的病以及主任医师的号难以拿到。
网络支付
线下基本没有现金支付了,而手机支付不会用。对于网络陌生,内心保持不信任。
出行票
老年人不会使用购票软件,在不知是否有票的情况下也只能去车站窗口排队碰碰运气,退票、改签等也只能跑窗口。节假日购票需求量大,去窗口买到票的机率非常小。
3.操作困难的原因
随着年纪增长,老人的肌肉会流失出现肌肉无力的症状,导致老人的动作幅度减小,在手机上进行精确细致的操作难度很大,极容易出现误触的可能。目前智能设备大多都是电容屏,原理主要是电阻式和电容式。电容式就是将人体充当一个电极,在人触屏的时候会改变电容。老人细胞水分减少,皮肤皱纹加深,使得使用触屏灵敏度大大降低,哪怕是正确的手势,可能也会很难完成操作目标。
二.适老化的视觉设计方法
设计师是团队中为数不多可以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的产品角色。所以不应把适老化设计成一味的音量大、字号大、大设备。不考虑兼容性,可能会出现由于字号过于大,页面其他元素都“跑了”位置,验证码也错位了。不仅没降低难度,反而带来困扰。
1.使用非衬线体
字体的选择上,规则是减少不必要的视觉干扰,保证易读性,更适合老年人。字体分为衬线体和非衬线体衬线又被称为“字脚”,衬线体就是指有边角装饰的字体;非衬线体则与衬线体相反,通常是机械和统一粗细的线条,没有边角的装饰。所以常规的非衬线体可读性更强。从视觉角度上看非衬线体比衬线体更大、结构更清晰,所以建议长文阅读或小屏幕更偏好使用非衬线字体;衬线字体主要用来提升短句美感,更多用于标题或者小篇幅文本。
2、最小字号16pt
确认最小字体的方法是通过肉眼到物体之间的距离物体的高度以及人的最小可接受视角,构成一个三角函数关系。对于普通用户,最小视角0.3度时的阅读效率最好,一般眼睛距离电脑屏幕为50cm,根据三角函数公式能算出合适的字高。对于不同的屏幕可以通过两轮换算(cm到inch,inch到像素)得出最小字号。经过计算得出,字号最小采用16像素。一般产品设计大多使用Regular和Medium两种字重,对于老龄化产品,考虑易读性,可以通过在原本基础上再提升一个字重,加粗文本的方式使文字轮廓更加清晰。
3、自由调节字号大小
上面计算出的16pt字号也仅仅适用于大部分人群,不排除16pt都未必可以满足他们的可能。在ios系统设计显示与亮度中,可以修改文字粗细,调节文字大小。微信里也有类似的功能。目的就一个,可以根据自身视力做对应的选择,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让各种用户都可以便捷使用产品。
4、1.5-1.8倍的行间****距
在移动应用中,应可对文字大小进行调整,段落内文字的行距至少为1.3倍,且段落间距至少比行距大1.3倍,同时兼顾移动应用适用场景和显示效果。通常标题行间距为1.3倍,文字行间距为1.5-1.8倍,视觉效果是最舒展,舒适的。
5、强对比度颜色
用户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大脑认知去判断事物本身。所以做设计时应尽量降低学习成本。可以借鉴真实存在的物品设计,保持和老年人现实生活认知是一致的。比如生活中常见的红绿灯,红色表示禁止,黄色表示警告,绿色表示通过。
增强颜色对比度:文本的视觉呈现以及文本图像至少有4.5:1的对比度。
-对比度(AA级):文本的视觉呈现以及文本图像至少7:1的对比度;大号文本(字重为Bold时大于18px,字重为Regular时大于24px)以及大文本图像至少有4.5:1的对比度。
-对比度(AAA级):文本的视觉呈现以及文本图像至少要有4.5:1的对比度;大号文本(字重为Bold时大于18px,字重为Regular时大于24px)以及大文本图像至少有3:1的对比度。
6、图标设计
图标是APP必备的元素之一。通常最直接适老化方式是增加图标和按钮的尺寸大小,达到易操作性、易读性。还有一点容易忽略,尽量采用拟物化、通用化的设计,图标表达尽可能具有老年人的生活时代特征,符合他们的认知习惯,图标越具象,老年人使用起来越方便。建议搭配文字描述,更便于清晰、快速理解。
三.适老化的交互体验
1.操作手势以及定义
人机交互中有诸多操作手势,介于不同的使用目标、场景,交互手势设计也大相径庭。总结下来主要是以下几种交互方式:单击(Click)、双击(doubleclick),长按(long press)、拖拽(drag)
手指贴合上屏幕的时候,手指与屏幕的贴合面,并不是正圆形,均匀向四周扩散的,而是向下的扩散更大一些的椭圆形。以触摸中心点为基准触摸的过程中会有向下的一个偏移。
2.操作低难度低精度
可点击
根据费茨定律,任意一点移动到目标中心位置所需要的时间,与目标距离正相关,与目标大小负相关。因此适老化界面设计中需要放大目标以至于足够清晰,便于用户精准快速的触达。指尖的长度为8-10mm,所以10mmx10mm就是一个最小触摸目标尺
怎么点
据研究,点击,上下滑动,左右滑动,放大缩小这几个操作是老年人接受度更高的。所以在设计交互时,尽可能使用老年用户熟悉的交互方式,减少复杂的交互方式。
低难度
老年人身体运动机能下降,导致很难完成长距离、长时间、连续的精准的操作。所以在界面设计时候,尽可能设计在下半部分。保证手指移动最短距离。减少精准度非常高的手势操作。
3.有效反馈提示
老年用户对识别动态信息的捕捉即刻感知明显下降。因此,在界面设计中如果涉及到短暂垂岸的提示性信息,在原本停留的时长基础上延长一截。比如提留时间小于3秒,那么就延长到3秒;提留时间小于3-5秒,那么就延长到5秒;提留时间5-7秒那么就延长到7秒。如果不在这个范围内的时长,那么可以提供关闭机制。
4.语音功能
增大音量
老年人伴随的身体特征下降还有听力,通常做法是适当增大音频/视频的音量。研究表明,老年人听觉平均感知音量在67.5~75.3分贝之间。
降低语速
保证老年人有效的接收到声音信息并进行理解,音频/视频的播放速度也需要适当放缓慢。提供慢速、正常、快速3档语速,让老年人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速度,更有效的获取声音信息。
AI技术辅助输入
现实中,很多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不会使用输入法,甚至拼音都不会,大多都选择了手写这种输入方式。但手写这种方式存在很严重的识别问题。再加上肢体运动能力的退化其实手写也并不算是真正的好体验,就是折中的方案。可以借助AI技术,提供语音输入功能。老年人可以方便的通过语音和图像搜索主动探索获取新知,答疑解惑,跟上时代进步。
5.选择代替输入
选择类的交互方式远比输入类提升效率大很多。所以尽可能避免繁琐的打字过程。尽可能选用选择框代替输入。假如产品内的信息是通用的,可以在输入框提供默认选项。
6.通俗易懂的文字
由于老年人触互联网网时间短、受教育程度不同,难以避免互联网术语理解力不强。设计时需要对专业术语都进行了口语化,采用通俗易理解的文案。
7.给老人信任感
老年人由于触网时间短,对网络充满陌生感。需要对一些官方内容增加标签(或保障)来提升产品整体的可信度,增强对产品的信任感。比如老年用户多少都伴随着身体健康问题,大概率会使用医疗产品,给医师、医院提供专业官方认证机制以及前端展示,让老年人用的踏踏实实。
8.缩短操作链路
老年人大多处于浅层触网状态,掌握的APP功能很少,在使用新产品时候,会出现’我在哪儿”“我在做什么”“接下来我要做什么”等困扰。有两个解决办法。1.以适当提供操作引导,告知用户所处的位置2.减少非必要操作,避免非必要场景干扰
此文章引用站酷designlin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