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对豆瓣应该并不陌生。
豆瓣作为一个社区网站也时常活跃在大众视野里。
但是近年来,豆瓣的发展也屡遭打击,多次被上级约谈要求整改,对豆瓣的社区生态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未来的豆瓣将要何去何从?
今天来浅谈一下豆瓣的现状和困境。
从核心功能说起——书影音
书影音,豆瓣的起点和核心。长期以来,豆瓣的书影音就像是文艺青年的栖息地,给予了文艺青年一片寻找热爱的乌托邦。通过对作品评分,和同好互相分享自己喜爱的书影音作品,以用户评分客观筛选出优秀的书影音作品。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要用豆瓣的书影音,而不用别的产品里相同的功能?****1、只有几百万日活的app竟能“掌控”中国影视审美标准?我们经常可以在网络看到这种新闻标题:xxx电影豆瓣评分创新低、豆瓣评分3.0的烂片票房为何如此之高……仿佛各大媒体都习惯于把豆瓣评分作为一种权威,无法不在意豆瓣评分的影响力。不用豆瓣的人或许很难理解豆瓣的评分原则,反倒认为其评分不客观、用户很刻薄,毕竟一部大众口碑还不错的作品,放在豆瓣可能连五分都不到。同样拥有电影评分功能的猫眼,身为卖票平台自然有比豆瓣更多的交易数据,多少人看过也是一清二楚,但是大家也只认豆瓣的评分。豆瓣的优势在于起家早,早期的定位明确。长期以来的发展,形成了豆瓣独特的调性和独特的用户画像,早期塑造的形象和习惯,形成了豆瓣评分的独特品牌。豆瓣的书影音早期用户素质高、质量高,都是发自内心热爱书影音的人群,用户自发维护社区氛围,乱打分行为少,相对来说更为客观公正,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最早的一批优质影评人许多也是出于豆瓣。所以针对国内部分影片,豆瓣评分也没有手下留情,他人无法理解的超低评分也让豆瓣成功出圈,逐渐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豆瓣评分,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衡量标准。此外,豆瓣的影评也很难刷得动。豆瓣的影评足够去中心化,并不会让少数人掌握影评的话语权,并没有头部的KOL,每个人都有同等音量的麦克风。如果想要深度了解豆瓣电影的评分,可以去看一看阿北的《豆瓣电影评分八问》。2、相比专业卖电影票的猫眼,豆瓣电影为什么能赢?****猫眼更侧重卖票而不是影评。为了卖出更多的票,自然很难避免掺水,让数据好看一点,从而吸引人购票,很难做成一个真正中立客观的评分网站。由此导致用户对猫眼等购票平台的影评信任度低。相比起来豆瓣就不会有此问题,豆瓣并没有卖票的利益相关,长期形成的氛围让豆瓣评分更为客观公正。但是自饭圈时代开启后,书影音也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大量粉丝为了让偶像的作品评分显得更好看,涌入了豆瓣进行刷分。3、潜藏问题:面临随时被抢走市场的危险豆瓣书影音的场景其实容易被互联网巨头瓜分,许多产品都可以套入评分功能。比如微博最近在大力推影评,b站看番观影也做起了评分(虽然普遍水分较高),相比豆瓣单纯评价电影,会有更深的内容展开,甚至可以获得更高效的影评(比如b站的视频影评)。知乎、猫眼的影评其实也不错。所以对于书影音用户而言,他们的选择其实非常多,并不一定会只选择豆瓣。4、书影音最大的问题:只是一个桥梁的作用, 没有形成用户任务的闭环。以电影为例,选取了几个典型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有资源的影片。如图,豆瓣提供可播放片源,需要用户跳转到其他平台去观看。
第二种情况:无资源的影片。什么都没有,豆瓣只提供评分和标记的功能,片源需要用户自己去找。如果一直找不到的话,那用户就一直看不到,“想看”就很难变成“看过”。
第三种情况:院线上映中的电影。点开选座购票后即会跳转到第三方购票平台——猫眼。
书影音满足了寻找共鸣、筛选优质、记录事件的需求,但是问题也很明显。如果把整个任务拆解成三个部分:看前(查找电影、查看评分、“想看”)看中(查找片源、观看电影、“在看”)看后(发布评分、交流讨论、“看过”)很容易发现,豆瓣没有“看中”环节。有影评但没视频,有书评但没书读,有音乐但没版权。也正是如此,豆瓣就很容易被主打内容消费的产品截胡。如今豆瓣活跃的内容其实都不是围绕高价值的内容活跃的。从核心功能说起——小组豆瓣的小组是另一个核心功能。UGC的内容生产模式,各小组内部自我管理,用户体量大、小组数目多,日活度高,沉淀了大量的内容。1、饭圈的兴起吸引了大量群体成为豆瓣小组的忠实用户。各种娱乐圈吃瓜小组经常占领豆瓣日活最高小组的榜首,这些小组也是豆瓣小组社区里最出名的一部分。这些组吸引大量吃瓜群众,小组成员可高达几十万,且设置一定的入组门槛,入组即是“有房”,在这些高门槛热门组有房可以彰显账号的价值——这也形成了豆瓣独特的社群玩法。除了这些娱乐小组之外,其他各种各样、类别丰富的小组也吸引了大量用户。大到学术交流,小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点,人们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聚集成群,打造各自独特的小组。类别丰富的小组、大量内容的沉淀,丰富了豆瓣小组的可玩度和趣味度。
以“人人都是管理员”组为例,形成了互拉小组的玩法2、监管的加强,使豆瓣小组遭受沉重打击清朗行动封停大量违规小组、著名娱乐圈吃瓜组被禁、取消私密组、取消热评、两周整改关闭回复功能……单是最近一年来,豆瓣就做出了不少整改。近日,豆瓣热度最高的小组之一“生活组”也难逃整改,暂时关闭了回复功能,不少用户纷纷转战备用组。豆瓣的热门小组不断被封停,用户的体验感下降,失去了不少的乐趣,对豆瓣小组的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豆瓣私密小组功能停止服务的公告
小组停用不过由于用户高粘性的特点,短期之内用户并不会因此大量流失。但如果长期面临功能不断削减、热门小组不断关停的状况,豆瓣不能很好解决困境,用户流失或许也难以避免。书影音和小组用户——****是否是两拨人?这个问题可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书影音和小组为豆瓣的两个核心功能,且两个功能并没有太直接的相关性,用户完全可以选择只用书影音,或者只玩小组,由此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受众群体。因此,产生的问题就是用户难以形成合力。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同的用户眼里有完全不同的豆瓣。有些人可能会说,豆瓣形成了两类完全不相关的群体。真的是完全不相关吗?可能也不一定。或许二者的用户重叠度并不是很高,同时都用、只用一个、或是侧重一个的用户都有,豆瓣需要做的即是如何去提高书影音和小组这两类受众群体的重合度。活在上个年代的产品****——豆瓣保守吗?豆瓣产品的发展逻辑好像和别的产品都不一样,并不像是如今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无论是先前的直播热潮,还是如今的短视频热潮,豆瓣都没有跟着时代潮流发展。回到幕后创始人——阿北。阿北成就了豆瓣的独特性。豆瓣做很多事情的底线都很高,而这都会变成往前走的制约。豆瓣在商业上的步伐和决心迈得并不大。是不能做吗?其实并不是。该想到的其实都会想到,甚至都有过尝试,但是没有深入发展。豆瓣很纯粹。也不跟潮流,只固守自己,或者说,只做自己想做的,甚至不考虑用户需要的。这是很有风险的做法。豆瓣成于用户,败于用户。最先一批的用户多为知识青年,用户学历、素质较高,起点高,因此会对产品进行塑造。豆瓣未来的可能性****1、豆瓣VS小红书豆瓣和小红书看似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产品,做的方向也不一样,好像并没有什么可比性。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相比较而言,豆瓣只做精神消费,而小红书更侧重物质消费,但是豆瓣本可以做小红书的。小红书的受众人群,本质上是对生活有更高诉求的、追求美好生活的那些人,而豆瓣才是最早的这样一批人。想读更好的书,看更好的电影,听更好的音乐,豆瓣最早一批的豆瓣用户实际上是对自我的内在需求要求很高的人群。而当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外延的时候,小红书的这些品类发展也很好。比如小红书上的书单推荐、电影推荐,并不比豆瓣差很多。豆瓣有天然的优势去分化掉追求美好生活向精神领域去辐射的这一部分人群。二者的受众在生活方式追求上很相似。十五年前,人们用豆瓣,以书影音作为提升生活品质最好的方式:当年没钱,没办法物质消费。当时的场景仍处于知识未付费时代,电影没有正版化,完全可以在豆瓣上种草后去找盗版。如今物质条件丰富了,改善生活质量的方式不再限于书影音,人们有太多的选择。小红书打开了很大的窗口,告诉了我们生活美好的更多可能性。当代年轻人已经走向了更广阔的提升美好生活的方式,不用再执着于书影音了。书影音只是生活方式很小的一个子集,今天我们看一部电影已经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了。****2、豆瓣未来的方向豆瓣能做的还有很多。比如:打破小组和小组的内容边界;形成内容分发的信息流;鼓励更多的从豆列的单纯列表式的分享变成有个人感官的内容式的分享;拓展自己的品类;坚守初心;……以上都是豆瓣未来可以探索的方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坚守自己的初心,不要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浪潮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3、需要注意的问题社群氛围的规范和监管优化分发机制提高内容创作者生产力……虽说独特,但豆瓣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最近多次被点名的问题,在用户看来,就是很大的风险,还有时不时就会登上热搜的“豆瓣崩了”。这些都会使用户体验感大打折扣。豆瓣,是如今互联网时代如此独树一帜的产品。无论是一路走来的历程,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豆瓣自己独特的调性,都值得所有人深度反思和研究。豆瓣很纯粹,很坚守,不随大流,保持理想,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很难得的品质。资料参考:播客:乱翻书第50期、第51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豆瓣电影评分八问》——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