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活动的基础信息
活动策划听起来十分通俗,百度百科将其解释为是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效行为。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天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双十一促销,团队周年庆,生日互动送鲜花活动,团队招新…
为什么各种各样的事件都想要能策划一个或多个活动呢?因为在日趋饱和的用户基础需求已被大量满足的大环境下,在已经步入碎片化时代和用户注意力争夺的新战场的大趋势下,活动越发能显现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而一份可执行、可操作、创意突出的活动策划案,可有效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及品牌美誉度。
许多人都策划过活动,同时作为活动策划者和活动参加者,其实可以很明显感知到活动质量的参差不齐。有的活动需要强制参加才有人愿意参与,而有的活动却能吸引大家疯狂报名。
那么怎么样能让自己的活动吸引到更多数人呢?怎么样才能将一次活动的价值压榨发挥到极致呢?今天想要分享的是一个思路——活动产品化。
2、活动产品化是什么
简单来说,活动产品化就是把活动当作产品来设计和运营,持续优化。这样来看可能比较抽象,所以在这里先举一个例子来辅助理解。
小米联合创始人在《参与感》一书中分享到:“我给策划团队提出命题,能不能让每次开周二购买活动都成为话题?”
他们洞察到,最初一些用户会发一条附带产品图片的微博,去宣告他的成功预约,这样,一个单纯的销售预约活动同时也成了数百万用户参与的社会化媒体活动。
他们做出的改进是,利用这样的分享打造话题,所以在预约流程中加入了这样一个环节:预约小米电视时让用户可以亲手搭配出一个自己的虚拟客厅,然后再来选择电视的颜色,小米会帮用户生成精美的分享图片,让大家的预约和购买都可以发微博炫耀。
这样的一步就做到了优化,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打造话题感。
3、产品活动化的好处在哪里?
也许你要问我,是的,确实打造了话题感,但是这样的话题感用处到底大不大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想想活动的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以及它承担了大家什么样的期待。
(1)导流
无论是产品还是品牌,都需要更低成本的流量获取方式以及更高效的流量利用手法。而社交活动如果引起话题,就会形成病毒式传播,可以更快速时效地触达目标用户,完成引流。
活动能带来的更多的触面,活动的核心利益点匹配用户的潜在需求和价值,以此带来事半功倍的高流量引入。运营活动则强调当下即时的使用场景和推动用户参与。
(2)促活若产品周期内缺少变化,用户的需求大多是会随时间衰减的,或者至少表现温吞。而与之矛盾的是商家客观存在的业务增长需求。在产品发展的疲软间隙,活动可以刺激用户短期内的活跃行动。以购买产品为例,活动带来的路径改变大致如下:
诚然用户自身确有周期性的购物需求,但活动能让散落在不同用户在弱周期所产生的弱需求,更甚只是潜在需求,更集中的爆发在在同一个商业疲软时间点,以此带来潜在消费的增量去促成业务增长。
(3)转化用户在产品自然状态下的转化行为,是相对理性的,在用户内心自发产生了强力的需求动力后,按需购买/使用一个软件/参加一个游戏。而活动打破了用户的常规购买/使用/参与心态,旨在创造用户理智分析状态下的非理性决策,比如买东西变成“囤东西”。
以上便是活动的作用,而活动产品化就是通过打造话题感,实现活动的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以便更全面地促使活动实现以上三个功能。
4、两个相关案例
(1)昨天双十一购物正式开启,“欧诗漫”冲上热搜,你以为是品牌方出现了什么重大事故,结果是李佳琦直播间抢断货了,一货难求。
这样的热搜无疑给品牌方带来了极大的积极影响,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且有一种“大家都在抢它的货,抢到就是赚到”的错觉。
我们不能确定这是自然形成的热搜还是品牌方在看到有这样的趋势后追加买的营销,但是最终呈现的效果确实比众多品牌只参加直播更加有效,这样的营销比微博开屏广告带来的冲击力大得多。
(2)宝马在中国推出新品M3 Tiger系列时,一改以往广告片宣传的风格。做了这样一次活动策划。
先在网上流传开一支神秘的视频。短短的几十秒视频中仅仅是一只集装箱的监控录像,不断被撞击的集装箱门和莫名其妙的响声令人感到未知的恐惧。
一周之后,这台集装箱突然现身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箱体上的两个观察孔引来了过往游客的围观,甚至一度影响到步行街的交通——长长的队伍几乎横穿了宽阔的王府井大街。
再过了几日,伴随着大屏幕上猛兽的嘶吼,吊着大家胃口半月有余的猛兽终于现身,集装箱打开时,是一身火焰橙色的M3 Tiger Edition。
宝马此次活动具有很刻意的人造话题感,这款产品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5、总结活动产品化的很多细节是可以提前意识到的,提前设计巧思,做好相关准备更有可能营造话题感,提高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