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在记笔记的时候会不会遇到以下问题:1. 即便记的都是重点,但看笔记的时候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
即便笔记看起来斤斤有条,但仍然无法激起你翻阅它的兴趣
……
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该怎么记笔记,但这恰恰是非常重要的。在接下来短短一篇推文里,我会分享一个给我带来巨大收获的笔记思路——渐进式总结,以及该如何在生活、学习中进行简单的实践。当然,它能解决上述你可能遇到的问题。渐进式总结首先,我们可以先思考一下什么是笔记?在我看来,笔记是对一段材料(这段材料可以是书、文章,甚至可以是电影、音乐)的总结和重点的提炼,方便我们在回顾时更快的掌握重要的信息。但记笔记本身就存在一个矛盾点:1. 记的知识点太多,麻烦自己不说,更可能未来由于笔记过于累赘而不想再回顾了(这是不是困扰了屏幕前你的一个问题?)。
- 记的太简练,很可能忘记了某个重要的知识点,这样与其翻笔记,还不如翻书来得全面。
笔记本身就是Compression(文本压缩)和Context(文本内容)的结合何为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依照官方的定义:a method for opportunistic compression — summarizing and condensing a piece of information in small spurts, spread across time, in the course of other work, and only doing as much or as little as the information deserves.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进行选择性总结(“opportunistic compression”),对笔记划分不同的层级(5层),层级越高,信息含量越少,但是越重要,从而在未来实现高效率信息的复盘!即便没看懂也没关系,你可以直接跳到“后记”,在那里,我给你讲讲“渐进式总结”的原理以及你可以怎么去用它。下面,我来按照渐进式总结的步骤来给你从头到尾复盘一份笔记!当然,你也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份文本来一起练手。如何进行渐进式总结Layer0(层级0)&Layer1(层级1)> Layer 0 is the original, full-length source text. Layer 1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like the bedrock on which everything else is built
也就是说,笔记一开始的层级,可以是一份原始的材料(Layer0),也可以是你上课记录的知识点(Layer1)。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缺乏逻辑架构和整理。这是我截取的一段知乎回答(来自“高知老人是怎么带孩子的?”)
可以看到他最重要的信息全部隐藏在文本中,没有重点。我们接下来需要对它进行渐进式总结,选择的重点各异。Layer2(层级2)> Layer 2 is the first round of true summarization, in which I bold only the best parts of the passages I’ve imported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对自己觉得重要的文本/内容加粗,比如你最喜欢的词、句,最应该整理的知识点等。(注意⚠️:这个过程应当随意一点,假如在纠结,建议直接加粗。当然,如果加粗不是很方便(比如整理一些图片版的笔记),你也可以选择其他标记方案,例如各种颜色等)
你会发现我挑选了很多信息进行加粗,甚至太多了——例如作者的公公、婆婆都很厉害,带娃很佛系等。但倘若你只关注我加粗的部分,是不是在短时间内对文本的掌握更清晰了一点?当然,还没完!### Layer3(层级3)
For Layer 3, I switch to highlighting, so I can make out the smaller number of highlighted passages among all the bolded ones
在这个阶段,我们在原来的加粗文本上标注荧光,挑选的内容是“best of the best”,或者是“truly unique or valuable”(总之是你觉得最最最重要的东西)。
于是,我高光了作者公公婆婆的育儿理念,其中有对公公学历的强调,也有对他们育儿思想的强调。这个时候,当你注意到高光的时候,你应该大概能理解文本的核心思想了。让我们做一个简短的回顾——Layer0&Layer1是原始的笔记、文本,是我们进行渐进式总结的对象。Layer2和Layer3是对文本的一步、进一步提炼,确保我们不用读完全文就能知道文章的大概意思,但这样的笔记似乎还缺乏了一点东西——我们的思考!这也是最后两层(Layer4,Layer5)我们要做的事情。Layer4(层级4)> For Layer 4, I’m still summarizing, but going beyond highlighting the words of others, to recording my own.在Layer4中,我们对标记的笔记进行小的总结(Mini-summary),同时加入自己的思考。
你可以看到,我在文本上加入了自己的评论,不仅包含对文本的概括,更多添加了我的思考。此时,我们复习这份笔记的方式就变成了看自己的评论,对文本有了更深的把握。至于后续怎么进一步复习这份笔记,我会在后文中进行更深的分享。### Layer5(层级5)
层级5是最高层级的信息,里面是这篇文本给你带来的直观的方法论。看了这篇回答,你想到的是作者的公公婆婆是高知?他们育儿的成功?还是带娃佛系的理念?在层级5中,你需要创造,需要对知识进行自己的解读(也就是下图后面的总结)这是对五个Layer的图解
##
如何复习一份“渐进式总结”后的笔记
将“渐进式总结”后的笔记想象成一座小山。根基是原本的文本,一步步信息含量越来越少,但越来越重要,最终汇聚成山顶。你可能会发现有些笔记在Layer3甚至Layer2就见顶了,那是因为你不再需要它提供的信息了,例如上个例子中作者的公公是“高校博导教授”,你只需要知道他是一位高知老人即可!而有些则撑到了最后,比如他们带娃的理念,“佛”。
请告诉我,在你面前是一座山时,你会怎么征服它?纵览式复习想象你在坐飞机,看到的都是顶层的信息,是一些核心的知识(在微积分中,可能就是一些定理、结论之类的),你只需要稍微复习这些知识,就可以了解整个笔记的内容。当然,现实并非事事顺心,假如你发现自己“高斯定理”不太会了,那该怎么办?下一种复习方法会解决这个问题!### 专一式复习
你需要从飞机上缓缓降落,从你的Layer5自己的创造、总结开始学习,假如还是没有理解,看Layer4对知识点的概括,看Layer3&Layer2对知识的筛选,看Layer1&Layer0原始的知识点。这就像是你对笔记中的一座山峰感兴趣,就从飞机上一跃而下(当然是带着降落伞的),一步步从自上而下复习笔记,查漏补缺。其中节约了很多时间,因为你不需要从每一座山峰上都跳下去。# 回顾
好了,我相信你看到这边已经有点晕了,这是很正常的。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吧。我们今天学习了“渐进式总结”,他是对原始笔记的一种整理方式,通过对笔记进行不断的筛选再筛选,得到一份“立体”的笔记,其中:1. 原始资料
Layer0(原始文本、材料)
Layer1(原始的笔记)
筛选信息
Layer2(初步筛选)
Layer3(进一步筛选)
自己思考
Layer4(自己总结重要信息)
Layer5(结合自己的思想,来汇总信息)
而复习方法也很有技巧,不同于原本笔记复习是从头看到尾,”渐进式总结“后的笔记可以通过”纵览式复习“和“专一式复习”来进行,省去了你对已了解知识重复复习的时间。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头的两个问题并试图解决它:Q:即便记的都是重点,但看笔记的时候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A:你可以用“纵览式复习”先看看自己在那些知识点上有不足,然后针对其进行“专一式复习”。这也是“渐进式总结”后比较基本的一个学习思路。Q:即便笔记看起来斤斤有条,但仍然无法激起你翻阅它的兴趣A:没有查看笔记的兴趣,原因在于你不知道你能通过它收获到什么,这种不确定性向来是不被看好的。但在“渐进式总结”后的笔记中,你开始复习时只需要看知识点的概览就可以了,不仅很轻松,更在看的过程中确定了自己不会的知识点,消解了不确定性。当然,假如有任何相关问题,欢迎关注“冰岩作坊”后台留言提问!# 后记
看了这么多你应该能发现渐进式总结的巧妙之处了——对比原本笔记对知识点分类的维度(例如章、节等),它增加了一个“总结”、“精炼”的维度(作用如同思维导图的父节点),帮助你更快地掌握你缺失的那部分知识。> 以这篇推文为例(没错,这篇推文也可以成为你的素材(Layer0&Layer1))
它的思路可能是从一开始通过“痛点”的引入,到介绍渐进式总结以及实践,再到回顾和后记。
假如你直接把它作为你的笔记,请相信我,未来的你绝对有比看一篇漫长的方法论推文更有意思的事情要做,而绝不是在这里斯死磕“渐进式总结”的技巧。
但假如你进行渐进式总结,例如把痛点问题剔除掉(他对帮助你了解“渐进式总结”没有任何帮助)(Layer2&Layer3),对执行过程进行总结(Layer4),对“渐进式总结“的思路有一个宏观的把控(Layer5),
就可以将它内化于心了,之后只需简单看一下,就可以再次掌握!
但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渐进式总结”的基本原理,也是最巧妙的一点在于它对信息进行了筛选,永远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你面前,当你不懂的时候,可以顺藤摸瓜,找到它的来源。而应用这种思想的其实不止有“渐进式总结”,大名鼎鼎的“DIKW模型”也是这个筛选信息的实践。> D:Data I:Information K:Knowledge W:Wis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