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推文是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写推文,写推文为我们带来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写推文带给我一种虚无感,就像是“食之有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被囚禁在阅读量,分享,点赞评论这些虚无的数据牢笼里,好的数据给情绪带来短暂积极的加分,但更多时候,我陷入自证内容无意义无价值的疲惫。显然,常规的更新已经无法吸引读者的目光了,所以新世相需要一次又一次策划逃离北上广之类的活动,而咪蒙只能拿无辜的实习生一再挑逗读者的神经。当公众号并没有其他的推广途径,只能走这样的“博出位”式非常规路线。而对读者而言,公众号更像是朋友圈社交圈的人设附属品。不定期的刷屏文为朋友圈好友提供了共同谈资。这样的社交逻辑引导,甚至决定了公众号爆款文的类型、风格,以及标题党文化。那对于非公式化,非盈利的校园公众号而言,不追求数据,写推文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在一本叫《研究是一门艺术》的书里,找到了答案。
作者将广义的研究定义为,搜集资料,回答问题以解决问题,这与我写推文的初衷是不谋而合的。我们从自身出发,发现生活中的现象,自身的情绪,困扰,发散到我们公众号的目标读者身上。用推文的形式陈述这些社会化现象,普遍情绪,普遍困扰,也即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做校园公众号,以大学生为目标读者,写生活常用事物测评解决实际物质需求,写情感流文章解决情感需求,写观点文章解决对社会群体争议的个体价值观思考需求。这是笼统概括,关于适配读者需求我放在之后,现在我们先解决最内心的困惑:** 写推文给我们自身带来什么。******* 满足感
作者提到,这个世界因为研究的关系,每天都在改变。这些改变不见得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如果好好去做,研究对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层面,都将有决定性的影响。你的研究跟研究报告或许不能改善整个世界,但至少可以改善你周围的环境。这里的研究,替换成写推文,显得有些吹牛皮的拔高,“我们哪儿那么大所谓的用处”。但将这个范围指数倍缩小,圈限在一所大学内,圈限在我们的周围,所造成的影响里都是有意义的,发声就有意义,转发就有意义。“当你发现自己居然可以改变读者的思考内容与思考模式,进而改善他们的生活时,那种对所属团体有所贡献的满足感会特别强烈”满足感,这是精神上的自我建设。抛开对环境的影响,写推文的皮下无非是写作,所以我们在公众号招新时往往会强调一定的文字功底和充沛的表达欲。在《研究就是一门艺术里》,作者提到写作带给我们的益处有三:* 更好的记忆
很朴实的益处,有助于记忆。我很佩服在这个时代仍然坚持写日记的群体,我们时常产生一个观点,生发一种情绪,我们在脑内形成一套逻辑说服自己,却往往会忘记,直到下一次又被这种状况淹没。写推文给我们一个契机去记录,将瞬间自洽的逻辑以文字呈现,这帮助我们下一次更快地找到出口。* 更好的了解
有助于了解。“当你以新的方式安排及重新安排研究的结果时,你会发现新的关联、对比、复杂性及意涵”,写作有助于对所发现的有更好的理解,以及从中发现更宽广的意义,进而丰富我们的思考。在确定一个选题时,我们常常基于这个选题去搜集资料,去翻看优秀同质的推文,或是去感受深挖现象或情绪。在这样一段沉浸式的思考挖掘后,我们得以发现这件事物的全貌,更加了解。* 获得新观点
把脑中的思维变成文字,进而以更清楚的书面形式把自己的思考看的更加清楚,也会让我们的观点更清楚。我们在选题check时总是给出评价,你在提出这个选题,说的时候,好像更吸引人。因为即时的口头表述给听众更短的时间去思考,而个人讲述的氛围也一定程度会影响判断。当我们冷静下来,想要用文字去描述观点却显得很困难,写着写着不知道中心飘到了哪里去。这是因为我们快速混乱的思维与特定的想法情绪仍然纠缠在一起,我们刻意地按照1+3+1的方式去铺垫华丽故事,试图复刻口头表述时所营造的情绪,用氛围去说服,而忽略了观点本身。简而言之,我们应该写作,如此才能够有正确的记忆,更好的理解,以及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思维。而且你也会发现,当自己写的更好的时候,在阅读上也会更具有批判力。* 为什么要按公众号的格式?
麻麻赖赖地讲述了一番小学语文老师教授的写作之用。那我们为什么总是说,这篇推文不适合发在公众号上?为什么我不能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写作?为什么我得满足读者群体?按照公众号的要求去写作,我会不会丧失自己的特性?*书里,作者给出了一种解释,“按某种格式写作会改变你的思考模式,不过却是以一种赋予你更多思考模式的方式来改变你”,“学习用读者期待的方式攥写研究报告最重要的理由,是以别人的标准和价值去检验你的想法,进而让你更理解自己和自己的想法,为别人写作会比为自己写作的要求更严格”。*换言之,以读者的角度来思考(think in print),会赋予自己的想法一个必须且该有的重要关注,我们能够把想法从自己记忆与愿望的纠结中解开,会比其他形式的思考更仔细、更持续、更能调和不同的观点。
- 写在最后
以上我所讲述的仅仅只是《研究是一门艺术》这本书的一小小小部分,在第一章的末尾,作者写道:“但愿我们能告诉你如何在‘相信自己计划的价值’与‘满足老师和同事的需要’之间取得平衡,不过我们实在无能为力。如果你相信你自己所做的事情,但却找不到人分享你的信念,你所能做的就是带着我们的钦佩,埋头加紧努力。”或许最好的解法,就是选择去相信,相信写推文能够带来影响,带来意义,但好在,我们还有一些人去共享这种信念,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