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位产品经理的前辈曾经说过,不管是哪个行业的产品经理,终极目标一定是用产品改变世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产品经理,不管从多严格的意义上来说,都一定达成了改变世界的目标,也因此被产品经理们视为教父般的存在,他就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下称老乔。
本文不是为老乔著书立传,只求能使读者对老乔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顺带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业与使命有一些了解。所以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只摘取老乔人生中最闪耀的几个阶段为读者介绍,也就是iPod、iPone这两个产品的诞生阶段。
iPod: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
时光回溯至20世纪末期,由于电脑的专业性和高昂的价格,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再加上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主流媒体预言:电脑以后会成为边缘化产品。但老乔似乎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PC未来会成为一个“数字中枢”,整合各种数字设备,如音乐播放器、录像机、数码相机等。
继苹果在图像处理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并且成功开发了受人欢迎的iTunes之后,老乔想开发出一款和iTunes配套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当时市场中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最多只能装16首歌,并且操作复杂,难以使用。老乔一下子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充斥着二流产品的行业。
于是老乔和他的团队在日本的东芝公司找到了一种硬币大小但是拥有5G(大概是1000首歌)的容量的硬盘,硬件储存的难题得到解决。
但是现实是,新的技术会解决旧的问题,但却会带来新的问题。
在传统的按键操作方式下,想要在列表中找到自己想听的歌,至少需要按键上百次,但这会让用户体验很差,于是iPod采用了轮盘的设计方案:通过转轮来找到歌曲的大致位置,再用按键的方式精确找到歌曲。
对于iPod的外观,老乔和他的团队采用的是纯白的正面与不锈钢后盖相接的设计,用以突出产品的“纯粹”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老乔极力否定了团队为iPod添加总开关的方案,因为对于一个电子产品,长时间不操作就会进入休眠,需要时操作就可唤醒,增加开关除了增加使用成本外没有任何作用。而彼时彼刻,音乐播放器的开关基本上是标配。
初代iPod2001年10月23日,iPod发布,其广告语“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也深入人心。但是奇怪的是,虽然风评一直很好,但是iPod的销量并没有很高,01年只卖出了12.5万台。
这种情况的责任也在老乔,因为老乔的偏执,一直不肯为iTunes开发除用于MAC以外的任何操作系统的版本。
而iPod只兼容iTunes,也就是说,对用户而言,如果没有MAC,把iPod装进口袋就和随手捡一块石子装进口袋的体验差不多。当时MAC的市场占有率只有3%,而Windows是它的二十倍还多。
如果老乔当时还年轻,那么他也许会坚持自己的“除非地狱结冰了,否则Windows永远用不上iPod”的断言,但是老乔当时已经是46岁的“老”乔了。
于是在03年10月的一场发布会上,介绍新版本的iTunes的屏幕上出现了“地狱结冰了”的字样,台下的观众们会心大笑,随之掌声雷动。
“地狱结冰了”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03年卖出iPod90万台,04年卖出440万台,05年卖出2250万台,06年卖出3940万台。
盛极一时的iPod由于和正版音乐平台iTunes捆绑,也解决了流行音乐行业自诞生以来就存在的盗版问题。实现了真正的改变世界。
iPhone:这不是三台设备
当时间来到2005年,iPod成为风头无两的产品,占当年苹果年收入的45%。这当然很好,但是对苹果的长远发展并不十分有利。
还有一个坏消息,当时的手机增加了摄像头的功能,成为兼具通信和摄影的产品,这使得数码相机行业急剧萎缩。那么如果手机增加音乐播放器功能,苹果的生存空间就岌岌可危。
老乔敏锐地发现了这些因素,他希望延长苹果的产品线,开发出一款手机。
最初,老乔选择和摩托罗拉合作,开发出了ROKR手机,这款手机就是iPod和手机的融合体,但是融合得十分草率,使得它既没有iPod的轻便,储存的歌曲不到100首,功能又非常难用。
ROKR手机
这样的产品消费者当然不买账,产品推出之后,《连线》(WIRED)杂志在其封面上不无嘲讽地写道:“你们管这叫未来的手机?”
这是一向坚持完美主义的老乔无法忍受的,他决定,由苹果自己开发一款手机。改变世界的齿轮,开始转动。
最初,因为iPod的大受欢迎,老乔主张在iPod基础之上开发一款手机,这就意味着要保留iPod标志性的轮盘操作。先不用讨论轮盘能不能简洁地实现手机上面的各种功能,单看拨号的功能就能想象在打电话的时候操作有多复杂了。而这个方案最终也确实被抛弃了。在寻找新的手机的设计理念的时候,苹果的一个秘密的平板电脑(就是后来的iPad)开发计划引起了老乔的注意,并最终成为了iPhone的重要设计理念。
当时一家小公司研发出了触控技术,苹果悄悄收购了这家公司和它的全部专利。虽然已经有了触控的技术,但是并不代表iPhone的设计已经敲定。
当时最流行的手机是黑莓,团队中很多人支持为iPhone加上键盘,但是老乔否决了这种想法,因为他已经想好了要把键盘的功能实现在屏幕上面。
黑莓手机
随后老乔和团队一起确认了iPhone的各种交互设计,老乔曾经表示触控使得交互的方式更加复杂,这似乎与苹果一直以来坚持的“至简就是至繁”的宗旨相违背,但老乔选择了妥协。
和iPod一样,老乔也没有给iPhone设计开关键。为了防止这种设计带来的误触,老乔把iPhone的解锁方式设计成现在已成经典的“滑动解锁”。
iPhone在安装时使用的都是市场上面买不到拆卸工具的螺丝,这是为了防止一些发烧友去像改装电脑一样改装手机,达成老乔力求用户的产品体验完全可控的偏执。
参加了iPhone发布会预演的那位编辑在独家报道(也是老乔发布新产品的习惯)中写道:iPhone并没有真正发明许多新功能,而只是让这些功能实用了很多……如果工具很糟,我们会觉得自己也很逊。如果有人改进了工具,我们会觉得自己也完美了点。
2007年iPhone正式在发布会上亮相,那场发布会是老乔一生中最完美的一次产品演示,也经常成为现在科技公司发布会借鉴的范本。
老乔小心翼翼地说道:“今天,我们将推出三款和Mac、iPod水准一致的革命性产品。第一个是宽屏触控式iPod,第二个是一款革命性的手机,第三个是突破性的互联网设备。”然后他又把这句话重复了一遍以示强调。
老乔在发布会上卖关子
然后他说:“所以你们明白了吗?这不是三台独立的设备,而是一台设备,我们称它为iPhone。“
台上站着这样一个对发布产品和控制用户体验了如指掌的演说者,观众们能做的也只剩下欢呼与鼓掌了。
iPhone的最初定价是500美元(当时最贵的手机),所以很多媒体对iPhone的市场接受度并不看好。
经常被老乔讥讽为“从来不会做产品”的微软的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它确实对商务人士没有吸引力,因为没有键盘。”
现实是iPhone的命运可比iPod顺利多了,市场对iPhone展现出了极高的兴趣,至10年底,iPhone总共卖出了9000万台,为苹果带来了全球手机市场一半以上的利润。
iPhone也向全世界展现了什么叫“未来的手机”,时至今日,各大厂商已不知更新了多少代手机,但是不论哪一种,只要你用过iPhone,再拿起现在的手机,你依然会会心一笑,表示,看啊,这俩都叫智能手机,款式不一样罢了。
初代iPhone但是如果你很不喜欢对手机的依赖,认为智能手机是一种致瘾性很强的产品,始作俑者也是iPhone。
现实就是如此,新的产品会解决旧的问题,但却会带来新的问题。
小小总结
在iPod与iPhone的开发过程中,老乔展现出了他对于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好的设计的敏锐感知。
一个产品经理一生中可以有一个足以称得上改变世界的产品就已经非常成功了,但是老乔却能完成一个又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
老乔的职业生涯确实称得上是传奇,但是纵观他的一生,也并不总是光鲜亮丽。
在职业生涯的初期,老乔展现出的性格可谓是恶劣,他暴躁,没有耐心,经常使用极端的言语暴力,会在不经意间抢走别人的功劳。
甚至在职业生涯中期,他曾经因为一意孤行导致Mac电脑的销量持续走低,苹果董事会对老乔失望至极并将他扫地出门。后来他自己创立了NeXT公司制造电脑,但是也因为他对于细节和设计的极致追求导致NeXT直到被苹果收购也没有在历史的河流中翻出任何浪花。
在那一段时间里,他掌管着动画制作工作室皮克斯(Pixar Animation Studio),制作了《小美人鱼》《玩具总动员》系列等时至今日依然炙手可热的动画IP。
此外,老乔也曾经是“迷失的一代”,热衷“嬉皮士”文化,滥用精神药物,同时他还曾是佛教徒。
至于本文介绍的这两个产品的开发时间,已经是老乔在离开苹果12年后再次入主苹果的时期了。
那时的老乔好像一个在外漂泊很久终于归家的浪子,他经历了背叛,经历了失败,终于认清了市场的需求,对于好的产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老乔的成功固然和他的个人特质有很大关系,但是也不可脱离当时那个时代环境盲目学习。就像老乔表达的很多观点在现在看来会有些不合时宜,但是这一段似乎依然隽永:致疯狂的人。……他们推动了人类向前迈进,或许他们是别人眼中的疯子,但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